殘羹冷炙是什么意思呢?殘羹冷炙這個成語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奉贈韋左丞丈》,意思是指吃剩下的飯食和菜湯。也比喻別人施舍的東西。殘:剩下的。炙:烤熟的肉。
大詩人杜甫一生是很凄苦的,雖然胸有文才,但得不到重用,甚至為生活來源發愁,于是才有了殘羹冷炙這個成語。以下是關于這個成語的故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世稱“杜工部、牡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只是寵愛楊貴妃。天寶六年,玄宗下詔,以考試來選拔人才。
三十六歲的詩人杜甫正好在長安,聽了這個消息很高興。不料,考完后,主考官李林甫宣布無一人入選。李林甫回玄宗說:“天下的英才早被我們網羅光了,沒有漏掉一個。”玄宗聽了很高興。
杜甫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十分苦悶。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得以“賓客”的身份,穿梭于達官貴人之間,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汝陽王府、鄭駙馬府、韋丞相府都是杜甫經常出沒的地方。他常常陪著王公大臣詩酒宴游,大家喝得高興時,寫首詩助助酒興,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九年。
在《奉贈韋左丞丈》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譯成現代文就是:“每天一大早就去敲富人的家門,每天晚上跟著人家的高頭大馬,風塵仆仆地回來。得到的每一碗剩菜和剩飯(殘羹與冷炙),都飽含著悲涼和辛苦啊。”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又開始了更加凄涼的流亡生活,甚至連殘羹冷炙也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