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結構簡練而富有表現力,是一種固定的詞組。成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有兩大源頭:書面語和口頭語。
從書面語言中得來的成語,又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來源于古代典籍和其他的現成語句。如“一刻千金”這一成語,就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春夜》詩:“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一種是來源于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里的一個寓言,“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楚策》里的寓言故事。
再一種是來源于歷史事件和名人軼事。如“退避三舍”這一成語,出自《左傳•僖公》的一則歷史故事;“破釜沉舟”這一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等。
除了來自我國書面語言外,我們常用的成語中還有來自國外書面語言材料的。比如“火中取栗”來自法國詩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與貓》,等等。
比如“火中取栗”來自法國詩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與貓》,等等。
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于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成語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人民的口頭語言的;還有些成語則帶著明顯的通俗性,不見經傳只在晚期通俗作品中出現或在人們口頭流傳,如“信口開河”、“虎頭蛇尾”、“南腔北調”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