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養心、養性、養病”這三養原則,體現中醫養生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希望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解說和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理論等,對傳統的養生學說進行了歸類和發展,使得中醫養生更加具備生活的指導意義和實用性。其主要有以下幾種特點:
天人相應。中醫養生學非常注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在認識人的生命、健康時往往同自然規律相聯系,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用于日常生活。中醫養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中醫養生學主張將養生寓于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讓人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進行養生。
適度。中醫養生講究適度,養生者對自身的欲望要有所節制,保持適度,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效果。例如,中醫養生學認為,七情不能波動過大,要注重調攝;人體不能過于勞倦,勞動時要注意勞逸結合,房事不要過于頻繁。
持之以恒。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貴在堅持,養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時間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
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對于養生,不能一刀切,沒有絕對永恒的養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中醫養生學注重養生的變通性,認為養生者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