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護王府位于常州市局前街187號毛家弄口,原為清代陽湖縣衙署所在地。是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的府第遺址,距今已有近150年歷史,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坤書生年不詳,廣西桂平縣人。1851年1月參加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是首義的元老之一。在十余年的戰斗生涯中,他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先后任殿前功曹副侍衛、殿后軍主將等職。1862年春,由蘇州移駐常州,晉封“殿前禮部副春僚頂天扶朝綱護王悅千歲”。駐常州期間,他改原清陽湖縣衙為護王府,作為起居府邸和鎮守常州的指揮中心。
1863年底,李鴻章淮軍伙同戈登“常勝軍”包圍了常州,憑借洋槍洋炮和優勢兵力,向城內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進攻。但都在太平軍將士面前敗北,不是丟盔棄甲,就是損兵折將,死傷慘重。
1864年5月11日,李鴻章的重炮將城墻轟開數處缺口,太平軍將士在護王率領下,與蜂涌而至的敵人展開了英勇的肉搏。后因寡不敵眾,退守城內護王府,“猶扎石卡以槍炮對擊”,做最后抵抗。在血戰中,護王不幸受傷被俘,斷然拒絕了勸降,說:“我欲保守常州,以為金陵犄角,奈事不成,祗有盡忠!”表現出農民起義軍領袖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
無情的戰火毀掉了護王府的大部分建筑,如今步入黃墻襯托的石庫大門,穿過花草芬芳的庭院,邁進水磨磚雕的二門,里面便是劫后幸存的護王府遺址——回形轉馬樓。這是當年王府的內宅,在其木結構上,太平天國匠人雕刻的裝飾圖案,依然清晰可見。有展翅翹尾足踏博古的單鳳;有在樓臺亭閣之上比翼雙飛的鳳凰;有活潑可愛的松鼠葡萄、蚱蜢魚兔;有充滿鄉土氣息的扁豆、葫蘆、瓜果、蔬菜……。刀工粗獷,圖案優美自然,反映了主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憧憬,體現了太平天國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座太平天國王府,與堪稱國寶的西周青銅器“虢季子白盤”還有一段不解之緣。該盤相傳為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虢川司,常州人徐燮鈞時在陜西郿縣任縣令,購得此盤攜帶回常州故里。太平天國時期,流入護王陳坤書手中,被作為護王府的鎮府之寶。
后經行家考證,方知此盤是公元前816年時,虢國諸侯小兒子名叫白的人,奉周宣王命討伐北方少數民族獫狁,獲勝之后特制而成,用以敬獻周宣王的,故稱為”虢季子白盤”。
新中國成立后,寶盤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之后,終于有了歸宿,收藏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供人們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