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F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實際上,“六和”的原義出自佛經:“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當時錢王以保境安民、不事戰事為國策,塔名命為“六和”,頗合情理。
六和塔初建時,塔身共有9級,高50余丈,塔頂裝有塔燈,可供夜航的船舶作航標之用。由于歷史上兵燹不斷,六和塔屢毀屢建,現存磚結構塔身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所重建,外部木檐為清光緒二十六年改建修繕的。重建的塔身高59.89米,八面七級,全部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900平方米。
相傳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臘,宋江將兵馬駐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廟內,魯智深與武松忽聽得錢塘江上潮聲雷響。魯智深是北方人,從沒聽說過錢江潮,以為是戰鼓聲,便起身準備迎戰。后來僧人跟他解釋,方知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時師父說過“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覺得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邊圓寂坐化了。魯智深死后,林沖在六和寺病死,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封清忠祖師,直到八十歲善終。
六和塔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作。從外部觀看有13層,實際塔內只有7級,每兩層為一級,每級中心都有小室,小室外面為廊道。沿著螺旋形階梯盤旋而上,可通頂層。塔內各級的須彌座上,飾有磚雕神人、飛天、花卉、鳥獸、魚蟲等圖案,雕刻精致、生動傳神。在塔的每層飛檐翹角上共掛有104只大鐵鈴,陣風吹來,掙掙有聲。
六和塔是錢塘江畔登高望遠的好去處。登塔臨窗,遠眺江岸,風帆點點、田園如畫、氣勢磅礴,令人頓然心胸開闊。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學士到此登高賦詩,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名篇佳句。如張仲舉“日生滄海橫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層,潮落遠沙群下雁,樹敲高壁獨巢鷹”的詩句,便頗得后人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