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在河北省南部,戰國時為趙國都城。1952年析鄲鄲縣城區設市,名勝古跡有趙武靈王叢臺、響堂山石窟、趙王城等,其中最有名的要屬趙王城。
趙王城也稱宮城,位于邯鄲市西南,由東城、西城和北城三部分組成,平面近似品字形,總面積為512萬平方米。城址周圍保留著高3-8米的夯土城墻,形狀就好像連綿的崗巒,蔚為壯觀。
在宮城內部布局嚴整的遺存地下,發現有10多處夯土建筑。城墻四周有城門闕遺跡多處。西城南北長1416米,東西寬1392米,城址中部有一座長285米,寬265米,高19米的“龍臺”,為當時宮殿主體建筑基址。龍臺和北部的兩座夯土臺,形成一條南北中軸線,在其兩側存有夯土臺與地下夯土遺跡6處,是當時皇宮建筑遺存。
隔一道城墻,東邊便是東城,南北最寬處為1434米,東西最寬處為935米,城內有兩個最大的夯土臺,即“南將臺”和“北將臺”,以及地下夯土建筑遺跡4處,為當時宮殿建筑遺存。
北城平面形狀不甚規則,南北長1557米,東西寬約1326米,在城的南墻和西墻外,也保留著兩個高大的夯土臺。宮城的主要宮殿建筑,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反映了東周以來的城市布局及營建特點。
據記載,趙敬侯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86年將首都從中牟遷到邯鄲,歷經八王,共158年,至趙王遷八年即公元前228年為秦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攻打趙王歇,趙王城從此毀滅。
在趙王城的東北部,是故城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叫大北城。城址早已湮沒于今邯鄲市區地面以下5—7米深處?,F存地上城墻很少,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約6100米,東西約4000米。西城墻北段與王郎城部分城墻,以及所謂插箭嶺、梳妝樓、鑄箭爐和靈山連在一起。城址內曾發現制造骨器,石器和煉鐵、鑄造。燒陶等作坊遺址。
邯鄲故城約興起于春秋時期,戰國和漢代發展到繁榮階段,漢以后漸趨衰落。邯鄲趙王城在當時是名都之一,這里不僅留存眾多名勝古跡,而且還有很多富有意義的歷史故事留傳下來,如完璧歸趙、將相和、胡服騎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