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滎陽城的漢代冶鐵作坊遺址在滎陽城五龍嶺南大約十公里的地方,當地人稱為紅岡。遺址總面積大約有十二萬平方米,到處散布著有關的遺物,表土層下是很厚的層紅燒土,這正是古代冶鐵的遺痕。
現在,人們已發掘出來的一個燎爐遺址,不過是總面積中很小的一部分。煉爐呈橢因形,爐缺面積八點四八平方米,爐壁、爐基都用墨褐色耐火士夯筑而成,基三米深。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跡。爐底積鐵有九塊,最大的一塊有十三噸,爐的一側還有兩米多高的柱瘤。據測定,復原這一座煉鐵高爐,將有六米多高,爐體的容積為五十立方米。
此外,還陸續出上了礦石堆、水井、水池,煉渣區、預熱鼓風風管,高爐附近出的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可釋為“河南郡第一冶鐵作坊”。
這里的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發掘中還清理了陶窯十四座以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跡。
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和出土的這些文物判斷,這個冶鐵作坊跨越了戰國、秦、漢三個時期。戰國時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列國的各重要城鎮都設置了鐵官,專門負責冶鐵事宜,附設了冶鐵作坊。
當時,滎陽城是韓國所置的一個軍事、經濟重鎮,當然也不會例外。到了秦朝,以滎陽為三川郡治,此地的冶鐵工業生產又得以擴大發展,紅土岡冶鐵作坊呈現出更加興旺的景象。大批的農具、兵器從這里鑄造出來,源源送往各地,為發展社會經濟作出了貢獻。
漢朝建立以后,仍然沿用了這個作坊,并被看作是河南郡第一冶鐵作坊??梢韵胍?當時這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李白《秋浦歌》)的情景是十分壯麗動人的?,F在已經發掘出來的冶鐵遺物,反映了當時冶鐵技術的高度水平,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代冶鐵場地,我們應當為此感到自豪。它的發現,不僅為我國冶金史增添了新的一頁,也是世界冶金史一個重要的發現。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博物館正在繼續發據。我們相信,必定會有更為壯觀的景象再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