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年的《國際傳教研究公報》統計,全世界信仰宗教的已達42人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0%。
當代世界宗教的主體部分,主要是基督教系統(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部分新興教派),伊斯蘭教系統,印度教系統和佛教系統,這四大系統的信徒占全世界宗教信徒的70%。
其他人數較多的宗教有猶太教,目前有1772萬人,主要分布在美國(約600萬),以色列(400多萬)和前蘇聯(約300萬);錫克教目前有18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旁遮普邦,泰米爾納德邦、德里及喜瑪拉雅山麓一帶;巴哈伊教創教200年來教徒己發展為500多萬,半數信徒在亞洲,在世界20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近12萬個活動中心和2萬多個地方靈體會;耆那教現有信徒358萬人,主要分布于亞洲;瑣羅亞斯德教現有教徒約10余萬人,信徒主體為聚居于印度西海岸的帕西族人。
另外,部落宗教的信徒雖然從總體數量上看尚有近1億人,但部落宗教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種宗教形態,具體的部落宗教基本上以部落為單位,信徒人數十分有限,而且部落民在信奉其傳統宗教的同時還可能信奉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
當代世界宗教的發展大勢,出乎100年前或50年前許多人所預期的,宗教既沒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消亡,也沒有沿著進化的路線而集中為少數幾個(或一個)一神論的宗教。
一方面,許多人以當今世界宗教信仰者的絕對數量達到42億,相對數量為其中的80%,教派分支數以萬計證明宗教之樹常青。
另一方面,許多人則以當今社會去教堂的人數日趨減少等現象論證世俗化乃是大勢所趨。然而僅僅用去教堂的人數或通過調查問卷統計人們對上帝的態度似乎難以最終說明問題,無論人們持何種立場和觀點,都不能不承認宗教在當代社會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并處于繼續變化之中。
因而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應是考察宗教在其社會功能與內部結構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信仰者的宗教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們對作為整體的宗教或異己的宗教在認識上和態度上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