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葬被考古工作人員發掘出來,隨葬的大批珍貴文物在地下湮沒了2000年之久后也得以重見天日。“長信宮燈”、“狩獵紋博山爐”、“鳥篆文壺”等青銅器鎏金錯銀鑲玉,無不巧奪天工。其中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精美絕倫,尤其引人矚目。
金縷玉衣又名“玉匣”或“玉柙”,漢代帝王貴族死后一般穿著它人殮,希望能使尸體不朽。玉衣狀如人體,由玉片和金絲編綴而成。出土的兩件玉衣中,劉勝所穿的玉衣長1. 88米,用玉片2498塊,金絲1100克;劉勝之妻竇綰所穿的玉衣長1. 72米,用玉片2160塊,金絲700克。玉衣上的玉片磨制精細,金絲連綴嚴整,實是漢代手工業的杰作。漢代手工業發展水平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漢代手工業門類很多,有冶鐵業、鑄銅業、制鹽業、釀酒業、建筑業、絲織業、舟車制造業、漆器業、造紙業等等。諸業都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冶鐵業、絲織業和造紙業。與前代相比,漢代冶鐵業的分布范圍更廣,冶煉規模更大,冶鐵技術更高。河南鄭州古滎鎮出土有西漢煉鐵爐遺址,爐體呈橢圓形,鼓風設備良好,其中有座高爐估計可日產生鐵一噸。煉鐵遺址中殘存的燃料除木材外,還有原煤和煤餅,說明當時已經用煤作為冶鐵燃料。
西漢時冶煉工人已發明了淬火技術,就是在鑄造刀劍時,將燒紅的刀劍浸入水中,使其堅韌和鋒利。東漢時煉鋼技術得到發展,當時固體脫碳制鋼技術已經廣泛應用,炒鋼(用生鐵炒成鋼)技術亦有提高。東漢時杜詩發明了水排,用于鼓風冶鐵,既可節省人力物力,又可加大風量,提高爐溫,進而提高生鐵的質量。
漢代紡織業的生產規模很大,既有官營作坊,又有富豪人家經營的手工業作坊,還有農民家庭手工業的個體生產。絲織品的種類很多,有縑、帛、絹、錦、繡、綺、觳、紗等。絲織品制作精美,有的織有天象、鳥獸、植物和幾何圖案等精美花紋,有的則織有“延年益壽”、“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漢代已開始使用提花機,這是紡織技術的一大成就。西漢紡織品的社會總產量很大,除中原地區使用外,還銷往匈奴、西域各地,甚至遠銷歐洲,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便源于此。
西漢時期,造紙術業已發明,但最初的麻紙質量低劣,很難用于書寫。東漢和帝時,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以樹皮、麻頭、舊布片、魚網等為原料,克服了紙漿的化學處理和漂白等技術難關,使得紙張變得簡便實用。蔡倫發明的紙,被稱為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漢代手工業的發展可謂百花齊放,春色滿園!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他們的輝煌業績永遠值得后人自豪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