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向明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于是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從此,戚繼光開始了他在北方戍邊的征程,而從此時開始,黃崖關也開始為后人所關注?,F在我們看到的黃崖關長城就是戚繼光鎮守薊縣黃崖關時修的。
薊縣境內的長城猶如巨莽橫臥群峰之顛,氣勢磅礴。黃崖關位于巨莽的腹部,橫架在懸崖峭壁兩山對峙的河谷中。關樓券門之上,北面石匾鐫刻著“黃崖正關”,南面”黃崖口關”。關外清水至關前匯成一流,從關下水侗流入。關外一峰當關而立,圓聳突幾,陡峭如削。山頂建成九弄八十一間圓形碉堡,名“鳳凰樓”。登樓遠眺,城隨山就勢綿延起伏。敵臺高下相間,參差錯落,層戀險障,危樓聳立,蔚然壯觀。
史載,黃崖關為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建造井鎮守。明隆慶元年,抵抗倭寇屢建奇功的戚繼光調任薊州鎮總兵,他看到境內長城邊墻低薄,又多傾圮,并且未筑敵臺。不能阻遏游牧部落的武裝襲擊。于是兩次上書朝庭,陳述利害,建議修建長城,得到皇帝的批準。隆慶三年春,戚繼光以屯戍的辦法,開始筑臺。“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銷仗糧糗具備”。重修的長城多采用巨石為基。外包磚砌。城墻的走向,多經過陡峭山崖,險峰之上增筑敵樓,四面有箭窗,上層有垛口,為邊軍的堡壘。所修主墻之外,險要的隘口還有重墻。薊縣下營年道峪北溝,險峻異常,在谷底的一條孔道上,修了三重墻。當時只靠人力將方廣丈余的磐石安置在陡峭的崖壁間,工程的艱險程度很難想象。戚繼光親率戚家軍上山施工,叩石墾壤,經過三年奮斗,薊縣境內長城修茸一新,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隆慶二年,韃靼酋長董狐貍和他的侄子長昂進犯,攻掠薊州地區。戚繼光率兵赴下管東北青山口,將韃靼軍前哨擊退。又引兵出口追擊,趕走董狐貍,取得他鎮守薊州第一次戰斗的勝利。萬歷三年,戚繼光又活捉董狐貍的兄長禿而歸。董狐貍屢遭挫敗,只得率親族300多人叩關請罪。于是,“邊備修飭,薊門宴然。”
昔日的邊塞軍事要地,如今被開發成旅游景區。1985年,天津人民以“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愛國主義熱情,集資修復了黃崖關古長城,使它重現雄姿。同時又建造了八卦街、馬神廟、關帝廟、千總衙門和戚繼光像等旅游景點。每逢春秋兩季,游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