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可是世界級的宗教了,很早就傳入了中國。那么,基督教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現有史料表明,基督教在公元635年傳至唐朝的首都長安。當時來華的傳教士阿羅本屬于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這是一個被基督正統派視為異端的教派。但在中國,它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并由朝廷出錢在長安建立了一所寺院,稱波斯寺,后改稱大秦寺。
基督教在唐朝時稱為景教。由于唐初的幾個皇帝支持景教的傳播,景教一度呈現興盛的局面。古書有“寺滿百城”,“法流十道”的說法,相傳唐朝名將郭子儀也是景教的信仰者。
景教在我國傳播了210年以后,在唐武宗時的“會昌滅佛運動”中遭到沉重的打擊。2000多名教士被驅逐,景教寺院被毀掉,景教也禁止傳播。隨之而來的唐末農民大起義,對景教再次打擊,景教從此在中國內地絕跡。
直到13世紀,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西征溝通了東西文化交流的渠道,才使景教再次在中國復活,但與唐代景教沒有直接繼承關系。當時,很多景教徒被編進蒙古軍中,在他們的影響下,不少蒙古官吏、士兵也信奉了景教。同時,成吉思汗西征,還引進了羅馬天主教,它是基督教的另一支,與景教通稱為“也里可溫教”。后來,隨著元朝的滅亡,也里可溫教也歸于滅絕。
直到l 6世紀初,葡萄牙傳教士開始來我國傳教。16世紀中葉,葡萄牙殖民者強占我國澳門以后,教士也隨著進入澳門。1582年,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我國,傳播教義,甚至吸引了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入教。
清朝初年,清政府重用傳教士,推動了天主教的傳播。到康熙帝時,全國已有28個城市建立了天主教堂,教徒達到1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