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是在先秦方仙道和黃老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古代巴蜀地區的民族信仰,由東漢順帝時期的張陵所創立的一個道教早期教派。那么,五斗米教是誰創立的呢?
五斗米教是創建者是漢代的張陵(34~156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相傳是漢朝開國功臣張良的后代,東漢順帝時入蜀,在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學道,并造做道書(或稱符書),說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來給百姓們傳授“正一盟威之道”,以為人治病為名開始傳教。因那些想要入道和請求治病的人要先交五斗米作為“信米”,故俗稱“五斗米道”。又因太上老君還降命他“天師”的稱號,所以又叫“天師道”。
張陵死后,其子張衡繼續傳道。衡歿,孫張魯繼之。祖孫三代,世人統稱“三張”,兒子張衡為“嗣天師”,孫子張魯為“系天師”。后來,“天師”也就成了對少數道士的尊稱。
張魯當政時,自號師君,他教人民誠信不欺詐,特設“靜室”,宣稱有病的人
去靜室里“思過修善”,病就可以不治而愈,還專門設立了“鬼吏”為病人禱告。
張魯還在漢中地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雄踞巴漢近三十年。至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降曹,而五斗米道也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成為魏晉時期的主要道教流派。大書法家王羲之父子,就曾加入五斗米道。
后來,南朝劉宋時期的陸靜修、北魏時期的寇謙之在士族所信奉的五斗米道基礎上發展創立了南天師道和北天師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派、凈明道、靈寶派等合流,元朝以后都歸于正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