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日出和日落的自然現象,人類頭腦里最初只有“日”的認識和概念。但后來為什么將“日”又稱作為“太陽”呢?這是與我國古代對“天”的認識是分不開的。
何謂“天”?隨著對九大行星的認識:因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所以古人將環繞太陽運行的九顆行星概括叫做“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汝日重陽。”
而“太”與“陽”所以能夠被人們給相聯系在一起,其原因是:“太”,指很高的天空;而所謂“積陽為天”,是指天空中的九大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只有“日”才會發出很強烈的光,所以將很高的天空,同發光的“日”聯系在一起,稱為“太陽”。
這是一種認識,另一種認識,就是將“日”發出的光,稱為“陽”。有“陽”,就會有“陰”。所以,按字義解釋,陰的意思是暗,陽的意思是明。
不僅如此,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需要,所以就很自然地產生了許多太陽的雅號,如將春天的太陽稱為“春琿”(“暉”,指“日光”),夏天的太陽叫儆“驕陽”,秋天與夏天的太陽有共同的特征,即炎熱,所以稱為“盛陽”。
至于說,冬天的太陽與夏天的太陽的區別,西晉學者杜預作了透徹比較,即“冬日可愛,夏日可畏。”所以,將夏天的太陽稱之為“烈日”、“炎日”等;將冬天的太陽俗稱之為“暖日”或“暖陽”等。
而早晨和黃昏太陽的雅號就更多了,如早晨的太陽,雅號叫做朝陽、朝曦、陽光、朝暉、初旭、初景等;黃昏的太陽,其雅號亦有不少,如父陽、父暉、殘陽、斜陽等。
但是,早晨和黃昏太陽的雅號,盡管也有許多,但卻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出自人們精襠生活所需要的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