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養鴨業是伴隨明成祖遷都北京,將烤鴨這一美味佳肴同時帶進北京而發展起來的。具體說,北京養鴨業是伴隨著漕運而來的。
明成祖遷都北京,也就帶來的漕運的繁榮。船運漕糧,漕糧口袋破損率高,糧食拋灑現象嚴重。由于從石壩再到普濟等每一壩閘,都要將米口袋反復卸下又裝上,造成自然磨損,除了人為因素(如偷糧等)外,再除去災害性(如暴雨水災)損害,自然消耗相當嚴重,故而當時每個閘壩碼頭上都有以掃米為生的貧苦人家,至于灑落在閘口河里的大米更是無法計算。據養鴨人講,當年僅大通閘水下的大米就糟成團塊,長了大長毛。
這些灑落的大米,就成了北京鴨的食料。
明清兩代,直至民國,通惠河二閘、大通閘、護城河流經過的朝陽門、東直門等各城門口以及海淀一帶,均有成規模的養鴨戶,但鴨子質量有所不同。據《北京經濟史資料》摘民國二十一年印行的《北京市工商業概況》講:
平市(北京)養鴨之戶,皆屬沿河居民。以沿護城河所養之鴨為最佳,海淀一帶次之。鄉間所產者,骨大體瘦,品質最次。
由此可知,吃漕米長大的護城河一帶的鴨子比吃雜草、小魚的海淀一帶的鴨子肥美。
關于養鴨戶數量,也有統計:自清咸豐年間,鴨戶約有三百余家,嗣后逐年減少,現約有一百四十余家,大半分布于崇文門外。
大通閘當屬崇文門外,有養鴨大戶兩家,一為劉姓,一為來姓。劉姓為漢族,來姓為回族。劉姓袒輩生根于大通閘,來姓分布較廣,朝陽門、西直門、永定門等地都有來家養鴨戶。后來,來家還把鴨子養到了天津南開區二馬路和上海浦東。這是由先到此地賣鴨子而后發展的養鴨事業。
除了這兩家外,環護城河還有周姓及廣渠門的內潘家窯、外潘家窯的潘姓人家。由此可知,北京的養鴨業具有傳統的中國特色:養鴨戶多,但姓氏少,帶有家庭性行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