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念系統中的基本概念,也主要來自儒家學派。一般地說,倫理道德討論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特殊地說,倫理道德討論的是處理父子、夫婦、長幼、君臣、尊卑、朋友之間具體關系的準則。就前者而論,有孔子提倡的忠、恕。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怨而已矣。”“為人謀而不忠乎”,恕以待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歐,勿施于人。”就后者而論,有孟子論述的“五倫”:“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民間社會,則有人人熟知的忠、孝、節、義。
忠——“忠,敬也,盡心曰忠。““忠,無私也。”“為下克忠。”孔穎達傳:“事上竭誠。”
孝——“善父母為孝。”“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施有政令。
節——“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圣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禮不逾節。”
義——“義者,宜也。也。”“為義者布施而德、夫妻、朋友之際也。”“義之實,從兄是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
倫理道德關系的建立是區分人類社會與一般動物群落的根本標志之一。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關于此類問題的思考,經過思想家們的提煉,形成了許多的概念、范疇、命題、理論學說,同時也積淀在人民大眾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及潛意識之中。作為重要的表現之一,便是古今人名中蘊含的倫理道德意味。下面僅舉近現代的人物姓名為實例:
段德昌——革命烈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入黃埔四期學習,參加北伐,1930年后任紅軍第六軍軍長、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員、軍委分會主席團委員。1933年5月,在蘇區肅反擴大化中被冤殺。新中國成立后,民政部向其家屬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策1號烈土證書。
李德全——女,馮玉樣夫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趙祟德——革命烈士,抗日戰爭時,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3營營長。1937年10月,率部襲擊日軍陽明堡機場,擊毀敵機24架,不幸犧牲。
陳裕镕——藝品人品有口皆碑的喜劇演員。
羅家倫——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后任清華大學學校長。
李德倫——镕高望重的音樂教育家、指揮家。
馬敘倫——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