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傳統,是非常重視歷史的。按照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說法,應當根據“前世之跡”,總結出“治亂之道”,把歷史當一面鏡子,鑒照對比當今的政治得失。
西漢劉邦做皇帝以后,知道決不可再用“馬上打天下”的辦法來治天下,讓他的大臣陸賈將前代秦王朝崩潰的原因,寫成一篇篇文章,供他借鑒。據說當陸賈每寫好一篇,都要念給劉邦聽,劉邦一邊聽邊極口稱贊。
學習歷史,最首要的意義,就在于總結歷代經驗,取其長,避其短。毛澤東是善于從歷史汲取經驗教訓的典范,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一連用了長勺之戰,成皋之戰、昆陽之戰等七次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來證實在近代戰爭中,一樣也可以以弱勝強。他還盛贊唐玄宗的宰相姚崇,把他的政見譽為“十大政治綱領”。這些都可見,學習歷史對于當前政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習歷史,對青少年來說,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增強愛國主義感情。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曾經對世界文明有過巨大貢獻。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曾經統計,自絲綢之路開辟直到18世紀為止,從中國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重大發明創造,達三十多項。宋元以來我國傳到西方的四大發明,對摧毀歐洲封建制度,發展資本主義,曾起過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例如,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以及眾所周知的張衡、祖沖之、李時珍等,早已不僅是我國的驕傲,而且也是世界的科學巨匠。
還有,我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在1952年曾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我國元朝著名戲劇家關漢卿,田漢同志曾稱贊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祖國幾千年的歷史,給我們展現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常常使后人振奮不已,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是應該感到自豪的。
學習歷史的又一目的,是學習我國歷史上那些愛國英雄、民族烹杰英勇斗爭的精神。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都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大義凜然。近代民族英雄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犧性,臨死前,他大義凜然地對部下說:“我們從軍衛國,生死早置之度外。”從古代到近代,我國歷史上涌現過無數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的事跡,將是永遠鼓舞后人前進的動力。
歷史又是一門基礎社會科學,不僅文科各科離不開它,要進一步深入理科某些部門的研究,歷史知識也是不可缺少的。
古往今來,借重歷史而成為某一方面科學家的人才,也不乏其例。例如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正是從大量歷史書中,收集了古今工藝史的例證,才寫出科學著作《天工開物》來的。明朝另一地理學家徐霞客,也是利用了家藏的大量史書,加上他自己的實地考察,然后寫出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記》至于歷史知識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性,更是盡人皆知的了。杜甫就是從歷史記載中汲取了營養,找到了題材,從而成就為一位偉大的“詩史”、“詩圣”。魯迅寫《故事新編》,郭沫若寫《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都是取材于歷史;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取材于俄國1812年抗法戰爭,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則取材于北歐中世紀史。這一切,都說明歷史的重要。
青年人要成材,學習歷史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