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內”一詞,最早始于唐代,是宮廷中擔任警衛的官員的稱呼。
唐末、五代及宋朝初年,各地方割據勢力——藩鎮,都設掌管警衛的官員,有“衙內都指揮使”、“衙內都監使”、“衙內都虞侯等(當時“牙”、“衙”同、所以也寫作“牙內”)。
既然是警衛官,自然要選自己的親信,而最可靠的莫若子弟,所以,衙內一職,多由長官的子弟擔任,如五代時李嗣源、郭威等都曾以其養子任衙內職。到宋代以后、世俗相沿,人們就稱官家子弟為“衙內”。這時,“衙內”已不再是官職名稱,而是象“王孫”、“公子”“少爺”一樣的稱謂。
起初,“衙內”一詞并無貶義。但是,在文藝作品和現實生活中,被稱作衙內的多倚仗其老子的權勢,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為人所痛恨。于是,衙內一詞有了貶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