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狗不理”包子被列為天津傳統小吃之首,是聞名中外的特色小吃。今天小編為你講講天津小吃“三絕”之一狗不理包子的由來。至于天津小吃“三絕”是什么意思,請點擊天津小吃“三絕”是什么,本文不再贅述。
狗不理包子始于清代末年,在天津侯家后有一家“德聚號”蒸食鋪,店主叫高貴友,小名叫“狗子”。為什么叫“狗子”呢?因為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
由于狗子頭腦靈活、手藝也好,所以他經營的包子面皮為半發面,選料巧隨時令,冬季喜瘦,夏季喜肥,一年四季用鮮時蝦、海參、雞肉、雞蛋配以豬肉。調味精當,捏褶疏密適中。外形美觀、餡多味鮮,富有咬勁且味道鮮美,因此大受歡迎。
而狗子本人性格豪爽,為人熱情。賣包子時,用竹筒裝錢(當時使用的是銅錢)。買主如不需要找零,只要向竹筒內投了銅錢,就能自己取包子。
熟客常和他開玩笑說“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后來人們便直呼“狗不理”。時間長了,“德聚號”就被“狗不理”代替了。
維新變法前后,“狗不理"包子曾被直隸總督袁世凱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太后吃了以后胃口大開、連連說好。從此,“狗不理”也算是貼了一點兒太后的福氣,名聲大作,傳承至今。說到這里,建議你點擊本站狗不理是怎樣成為宮廷貢品的一文,以詳細了解這段歷史。
2011年11月,中國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項目作為一項被列入其中,成了中國當之無愧的天津小吃“三絕“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