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花雞你吃過嗎?它是江蘇省常熟地區的一個名菜,下面我們談談江蘇叫花雞的由來。
先說它的做法,這道菜的做法是:用宰殺好的整雞,經醬油、貂油浸漬后,把火腿、香菇、雞雜和肉丁、蝦仁、蝦米等人味,一起填入雞腹,以豬網油緊包雞身,先后依序裹上荷葉、玻璃紙和黃泥,放在小火中烤煨至熟。這道菜原汁原味,鮮美異常。
相傳從前在常熟虞山腳下,有個討飯的乞丐(俗稱“叫花子”),他整整一天沒討到飯吃,夜間來到破廟里,饑餓難挨,翻來復去睡不著。半夜時分,忽然聽到一陣雞的慘叫,他拿起打狗棒到廟外一瞧,原來是黃鼠狼在偷一只大母雞。叫花子順手將手中的捧甩過去,黃鼠狼嚇跑了。
叫花子撿起了這只受傷的雞,開始琢磨如何吃它?可叫花子既無爐灶又無鍋,怎么辦呢?他靈機一動,把雞宰殺后,掏出了內臟,用黃泥裹住雞身,在荒野里架起了一堆火,把雞放在火上烤起來,烤了一段時間,打開泥巴,只覺奇香誘人,餓極了的叫花子,于是狼吞虎咽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叫花雞”被傳開。到后來,不少酒樓飯店的廚師們競相仿制并不斷改進,終于使“叫花雞”成為一品佳肴。
其實,叫花雞的制法,正是人類在掌握用火的初期所常用的烹調方法,那時候,烹調的用具很簡單,人們只知道將東西放在火上燒過了就好吃,但因為既沒有架肉的架子,也沒有耐火的叉子,只能把獸肉丟進火里去燒,這樣不免時常被燒焦、燒糊,難于下咽,所以后來摸索出這一方法:
先用泥漿抹在獸肉上面,然后丟進火中,烤熟后剝開,泥殼連毛都粘脫了,又不會將皮肉烤焦。這就是最原始的烹調。